據最新一期《PLOS 遺傳學》雜志刊發(fā)的論文,一小群從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層中取出的蛔蟲在被解凍后“起死回生”,盡管只繼續(xù)存活了不到一個月,卻繁殖了100多代新蛔蟲。這些蛔蟲的年齡約為4.6萬年,跟長毛猛犸象同時代。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據報道,論文第一作者、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細胞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所名譽教授庫爾茲查利亞(Teymuras Kurzchalia)表示,這些小蛔蟲保持休眠狀態(tài)的時間之長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以前科學家以為它們最多只能休眠40年。
休眠4.6萬年又復活的蛔蟲。
據悉,這些蛔蟲屬于早已滅絕的物種Panagrolaimus kolymaensis,它們在永久凍土層中并沒有死去,而是處于一種叫作“隱生生物”(cryptobiosis)的休眠狀態(tài)。
長期休眠狀態(tài)最壯觀的例子是在埋藏于琥珀保存的已滅絕蜜蜂腹腔內容物中的細菌孢子,在長達4000萬年后復活。
不過,這些蛔蟲的“復活”被認為是迄今為止少數幾種能夠進入休眠狀態(tài)并重新復活的微小生物中最好的成果。
五年前,俄羅斯科學家在距西伯利亞東北部科里馬河杜萬尼亞爾露頭地表40米處的永久凍土層中,從已經滅絕的北極地鼠的洞穴中發(fā)現了這些蛔蟲。
這些蛔蟲在獲得水和食物后又恢復了活力,它們只活了不到一個月,但卻繁殖了 100 多代新蛔蟲。
研究發(fā)現,這些蛔蟲使用了與現代蛔蟲幼蟲類似的機制來進入休眠狀態(tài)。
實驗室實驗表明,蠕蟲在零下 80 攝氏度關閉主要身體機能成功存活之前,首先輕度脫水可能非常重要。
在生化水平上,兩種蠕蟲在實驗室中輕度脫水時都會產生 “樹膠糖”(trehalose),這可能使它們能夠忍受冷凍和強烈脫水。
庫爾茲查利亞教授表示,雖然我們現在對如何實現介于生與死之間的狀態(tài)有了更好的理解,但離利用這門科學讓冷凍的人類或恐龍復活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文/南都記者 陳林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