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辮子戲、宮斗戲挺火的,什么爭寵、奪嫡,你方唱罷我登場,騙幾把心酸淚,爭誰才該榮登大寶。
而真實的歷史是,到了雍正之后,根本就無嫡可爭,皇帝就只能在兩三個皇子之期間產(chǎn)生,連海選和預(yù)賽都不用,而且參賽選手一代比一代弱,只能“矬子堆里拔大個”,到了清末三四代,連參賽的“矬子”都沒有了,只好“請外援”——到王府抱一個還在尿床的來充數(shù)。
(資料圖片)
在八旗進(jìn)關(guān)和入主中原前期,大清皇帝的“生產(chǎn)力”還是可以的,努爾哈赤生了十六個兒子,還有八個女兒。那十六個兒子都活的挺好,也都挺能打,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褚英、代善、莽古爾泰、阿濟(jì)格,至于皇太極和多爾袞、多鐸,那就更不用說了,漢人都記得他們,至于為什么記得他們,除了電視劇,還有其他的原因,咱就不說了。
到了皇太極這兒,就有點遜色了,他生了十一個兒子,夭折了三個,十四個女兒倒都活到了嫁人。
順治皇帝福臨雖然只活到二十四歲,卻當(dāng)了十八年皇帝,也生了八子六女,鑒于他二十四歲早亡,十四個子女也算“高產(chǎn)”了。
康熙大帝玄燁,重振雄風(fēng),不但當(dāng)了六十一年皇帝,還生了三十五個兒子和二十個女兒,其中被寫進(jìn)宗譜的有二十四子十一女,夭折屢已經(jīng)達(dá)到了驚人的36.4%,按說生在皇宮,怎么也有太醫(yī)嬤嬤奶媽精心照料,頭痛感冒都有太醫(yī)精心治療,不應(yīng)該出現(xiàn)這么高的死亡率呀。
到了雍正皇帝胤禛這兒,就更可憐了,十個兒子只有四個長大成年,也就是三子弘時、四子弘歷、五子弘晝、六子弘曕,十歲以前夭折的居然達(dá)到了60%,四個女兒最大的才活到二十二歲,膝下無女的雍正皇帝只好從,理密親王胤礽、怡賢親王胤祥、莊恪親王胤祿每家過繼來一個女兒,才算有了自己的“小棉襖”。
乾隆皇帝雖然生性風(fēng)流,八十多歲了還有“戰(zhàn)斗力”,但是只生了十七個兒子和十個女兒,“戰(zhàn)果”可謂少得可憐,而且有六個兒子還沒來得及有封號就早夭了,十個女兒居然有五個“幼殤未封”,以至于乾隆只好選擇哪個“老好人”颙琰來接班了。
嘉慶皇帝颙琰活了六十歲,居然只生了五個兒子,其中老大還早夭了,九個女兒大多兩三歲早夭,只有兩個長大成人出嫁。
道光皇帝旻寧雖然是個早產(chǎn)兒,但是生產(chǎn)力還是可以的,生了九子十女,兩子早亡。
到了咸豐皇帝奕詝這兒,魔咒就出現(xiàn)了:只生了一個女兒(活到了二十二歲)兩個兒子,大兒子載淳,就是同治皇帝,二兒子出生當(dāng)日就死了,連明天的太陽都沒看到,自然也就沒有名字未命名。
再然后的同治、光緒乃至光緒的繼任者,都沒有子女,他們的疾病雖然不是什么秘密,但很多情況下都不讓說。
現(xiàn)在可以進(jìn)入正題了,大清皇帝有那么多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答應(yīng)、常在,怎么就只見耕耘不見收獲呢?這就要從他們的婚俗說起來了(寫得真累,很多字眼不讓提,唉……)
其實清代皇子、皇帝大多正式結(jié)婚前就已經(jīng)開始做一些成年人才做的事情了,娶嫡福晉之前就生有子女的也有不少先例。但是清代皇帝子嗣寥落甚至清末三朝皇帝都未生兒育女,歸根結(jié)底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皇族的婚姻習(xí)俗。
按照大清皇族的婚配習(xí)俗,丈夫死后,允許妻子轉(zhuǎn)嫁丈夫的弟弟,甚至可以轉(zhuǎn)嫁兒子或侄輩。比如莽古爾泰死后,他的妻子分給了侄子豪格和岳托,肅親王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是皇太極的親弟弟,論輩分多爾袞是豪格的親叔叔。但豪格娶的嫡妻博爾濟(jì)錦氏,是叔叔多爾袞其中一個妻子(元妃)的妹妹,豪格死后,其嫡妻博爾濟(jì)錦氏嫁給了叔叔多爾袞。
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后,冊封的五宮后妃都來自蒙古博爾濟(jì)錦家族,其中三位漂亮的后妃論輩分乃是姑侄。孝莊文皇后的兩個侄女,都嫁給了順治帝,順治帝娶的這兩個妻子,是他同一個親舅舅的兩個女兒,都是他的表妹,后來,孝莊文皇后的一個侄孫女,又嫁給順治帝為妻,后被封為孝惠章皇后。這就是說,順治帝不僅娶了兩個表妹,還娶了表侄女為妻。
同治和光緒的妻子和生母,都姓葉赫那拉,光緒皇帝的妻子,更是他的親表妹……
最近更新